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| 繼續訪問電腦版

ckinйеЏиѕІ/william.c иІјжArchive

    From:
  • иЋзІ
  • йиЁЋ
  • дєєзІ
  • ееЏ
  • дєєжеЏ
  • дёж
用戶名
密碼 註冊
查看: 1592|回復: 7

民主與政治的關係 [複製鏈接]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發表於 2006-2-8 05:26:42 |顯示全部樓層
02/02的風簫簫,大家又談到「民主」這玩藝兒,對(籠統的)「民主」所產生的局限性,好像要對民主來一次重新省視似的。此如說什麽「民主的價值凌駕於民主制度所產生的結果」;比如說什麽「民主制可倒昏君未必能舉明君」(恕我用歴史口語);比如說什麽「民主制可管公制不能管私制(靳民知提的,大意)」,等等。

在這個網上,我自詡是個民主保守派(或保守民主派),常就風簫簫的民主企硬派的表現(相對於泛民派)質疑「民主」。比如李敖叫香港人不要玩民主,節目中人喊打喊殺,我则附和李敖說法。眾人民主抗共,我則倡議融共民主(與民主融共有差別),相信在眾人眼中我是有點反民主了。

到現在輪到風簫簫&Co要省視民主的本義了,這證明了我常說的,看問題不要簡單化。

100x
3009a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發表於 2006-2-8 07:19:03 |顯示全部樓層
民主與政治的關係(2)

先要說,民主包含三大元素:(1)民主價值(含民主精神);(2)民主制度(主要指政制);(3)生活方式(含個人民主素養)。這方面是common sense,不用爭辯。

價值和生活方式都是虛的,民主制度是實。民主=價值和民主=生活方式比較抽像,所以有時談不攏(老簫和長毛說得比較硬淨)

民主的表現主要是fair play(互相尊重),條件是法冶(球證精神,這一點老簫說得好)。中國人(包括香港)對這兩方面的認知是沒有問題的,就是不習慣義無反悔地理所當然地去履行。通常是,對自己是民主主義,對別人是專制主義,沒有覺得不妥(先旨聲胡,我也做不到),這是文化習慣使然。

比如長毛打死也想不通「兇對方」為什麼會是不民主。我也敢說,將來長毛組成黨,他必是君(他不是君則不能成黨),他又必是暴君,這大概不關乎民主素養,是文化習慣使然。

比如風簫蕭不回應陸傑問題(對不起,又來了),是相當不fair play的,相當沒有民主精神的。又如,司徒華的狂踢新生代,離哂大譜的不民主。尋且,他老人家理所當然地不民主,社會上無乜反應,反映了這是文化習慣使然。

使用道具 舉報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發表於 2006-2-8 08:01:32 |顯示全部樓層
民主與政治的關係(3)

現在香港人尤其是關心政治的人談民主,多集中在民主制度身上,但他們其實是談政治是經營政治,是經營「民主的政治」(注意,不是「民主政治」)。民主是形容詞,本質上還是政治------利用民主經營政治。

而政治是甚麽?爭權而己,權包含資源爭奪及影响力。說坦白點,第一層是,香港(地方)和中共(央)爭權,手段可以說是民主,也可以說是利用民主。第二層是,政治人物爭奪實質權力。兩者又互相關聯。將民主政治化了----不正常地利用民主。

民主黨的表現可作例子,由民主教父李柱銘說出為了交租,議員不能辭職,是對民主價值和民主生活方式最大的諷剌。民主黨得600黨員(?),各大老佔着議員位子又大老下去,是利用民主制度反民主了。議員位子是權,是政治,當然民主黨人也可以說是為了民主(普選、造福香港等等),我們也相信他們有這種使命感,但客觀上能過得關嗎?600黨員能代表60%的民意?(議席計是30-40%)

說起對自己民主對別人專制,我寫過,毛澤東到死都認為自己是為了人民;希特拉是為了民族(大佬,佢有私慾仲好過);陳水扁真的以為自己為台獨而奮斗。香港民主黨人這樣子亦不為過。但觀察者不要天真到以為民主只有由民主制度才能體現。要看清楚什麽政治下的民主才是-----台灣政治下的民主是一種(半吊子)、中共治下是一種(不接受西方的民主)、香港在地方主義沖撞下的民主又是另一種(天真民主)。

偏偏,民主制度多被人鑽空子玩政治,陳水扁的公投是經典中的經典。據說,希特拉剛上台時的魏瑪共和國憲法,在民主涵意上,是無懈可擊的。而台灣的「民主先生」李登輝十二年修了六次憲,為的是保有自己權力。最民主的美國,多位總統也很不民主。

我不是說,為了政治就不要民主。我跟大多數人一樣,擁護民主的價值,但不會天真地看到政治人物(有心或無心)利用民主玩政治,還擁護這等「民主表現」--------比如一方面不辭職一方面還說爭取07普選,大家還奉他們為民主先鋒。

使用道具 舉報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發表於 2006-2-8 08:25:29 |顯示全部樓層
民主與政治的關係(4)

政冶是爭奪權力(含资源和影响力),也由權力影响事態。2005政改一役是最好的說明。政改方案方出,眾人一致認為中方/政府必勝,這是民意吧!後由「老人+黎智英+陳日君」的權力所引發的「民主」,推倒所謂不民主的方案。然而,人民上街在「民主制度」的意義上,嚴格上來說不是民主,是民粹,是人民力量,是革命。(三人的動機倒不必介意,政治無錯對好坯)

可笑吧,是由權力人物所引發的「民主」(民主制度是妥協,不是革命),歸根到底,都是政治。我比較悲观,在目前的中國政治環境,我不相信人民力量會嬴到大大小小具意志力的政治人物,搞不好會被利用-----逆反說法,由民主領袖人物带動的力量。

有人比較過2005年十月份的民意和十二月份的民意嗎?在客觀條件沒有改變之下,民意的逆轉反映了什麽?政治嘛!在多人上街卻又有多人贊成政改的情況下(假定民調沒錯),政改被推翻,這反映了什麽?政治嘛!(時間表騎刼政改,尤如公投騎刼大選),後遺症是,中共會警惕香港民意是可以輕易被推動的-----這無関事情/動機好坯 (用時間表踢中共一下也是好的),這尤如兩軍對陣時,沒有將軍會研究戰爭的起因的。

(Btw,2005政改一役我是沒有態度的,對我真的無關痛癢,反反中方也很好玩,後遗症另議)

我針對政治本質,看到124人民上街之後,連Q仔這些資深觀察者都高呼「民主的勝利」(大意),為什麽不從政冶本質上看問題呢?是否這樣子:政冶騎刼了民主?捍衛民主價值的人是否應從「民主制度的虛幻中」、「政冶人物在政治制度中玩弄政治的迷局」中,找出真正的民主?

這是「民主和政治的関係」的課題。

使用道具 舉報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發表於 2006-2-8 10:19:29 |顯示全部樓層
民主與政治的關係(5)

我强調,我和風簫簫&龍門陣中人爭辯民主,天地良心,不是質疑民主本身(價值,制度,生活方式),而是質疑人們處於「香港V.s中國政治」中,抬舉了民主,將問題簡單化,不無患了民主幼稚病之弊。

我甚至不是反對民主幼稚病------正確地說,是政治幼稚病。我挑戰的是,在這種天真狀態下,將一些認知也扭曲了。比如罵李敖投共、景仰台獨、羨慕台灣選舉、等等。關於台灣選舉,我聽到余若薇在網台上感嘆:「看到台灣一人一票普選,我多羨慕啊」,我幾乎從椅子掉下來,這種香港政治人物為什麽會這樣無知?
(台灣的三合一選舉其中議員部份,和香港區議員選舉是同一樣,余議員羨慕個什麽?)

打岔說說,香港己有普選(一個半議會),爭取普選其實是指雙直選、全自由的雙直選。香港特首目前是間選。中方(央)計劃,2012/2017之後的特首普選及直選,設無形的間選作拑制(提名委員會)。立法會则是直選+間選(兩院制)。參考:台灣之衰就衰在總統直選。美國總統是直選兼間選,决定權在間選。

歷史上的政制花瓶化的例子多有所見,香港人爭取的不應只是形式上的普選及直選,而是不受中方(央)拑制的選舉(注意,我指的是應然,不是實然)。香港人爭取的應是實際政治權力,可笑的是患政治幼稚病的香港政治人物,間選與直選不分,直選和普選也不分(風簫簫&龍門陣近來才提香港原來早有普選)。尋且死牛一邊頸陳義過高地爭取07全自由的雙普選--------政治上遂變為民主抗共,但口頭上又說不是,但實際他們又真的不是(連無錢交租都担心,點去抗共)------ 這不是在玩弄民眾嗎?

既然要害在無形中的間選的提名委員會身上,在間選的上議院身上,何不在這方面下功夫呢?(如何下功夫,另話)

使用道具 舉報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發表於 2006-2-8 11:24:35 |顯示全部樓層
民主與政治的關係(6)

回說我挑戰由於政治幼稚病導致認知都唔掂的問題,有些人不是真的無知,而是自己在玩政治。比如我第一次聽梁家傑說「區議員委任」是政治上有暇疵(但在政府的角度也可以說政治上無問題),不是法律上不當,但後來他又反口說不當了。假如阿牛這樣說,無問題。但一個梁律師變為一個梁議員,就突出政治上的無是非錯對了。

令人顶不顺者,這些民主派人士狀若道德高尚真理在他們手中一樣。西方的政客,大家很清楚是什麽一回事。中國的政客,硬要化成道德的化身。大鑊的是,中國的(包括香港)民眾所要求的政客,也是道德的化身。西方的政客很清楚自己在扮道德,中國的(包括香港) 的政客卻真的以為自己是很道德。對不起,例如,我認為華叔和馬丁是這種人。華叔反共,但他不知道自己成為中共八老式的人物。馬丁一堂收50萬,何不替黨員交交租。我這樣說,很不民主(坯了規矩),但很道德。

最後結論,這是民主與政治的關係的課題。研究及分析政冶形勢,不要被民主的形式所迷障.。under政冶,民主可為惡可為善。支持民主政治,小心民主的政治,當然更要小心政治的民主。至於如何能利用政治達成真正的民主,是民主價值的體現。

使用道具 舉報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發表於 2006-2-8 13:22:19 |顯示全部樓層
shiina
註冊用戶





對於那位phone-in 人士的意見, 我是不太認同.
因為在日常大眾傳媒中, 我們已經接收了很多同一立場的言論. 不論是報章或電視電台, 意見評論已經很一致. 作為一個市民, 我認為要接收兩方面的論點, 自己再作分析即可. 相方辯駁可能會很好聽很刺激, 但很可能變成互相指摘 (因為相方有根本性矛盾), 而沒有時間給予雙方充分發表理由及推論的機會.

當然, 我支持"間唔中"邀請不同意見人士參與節目.

ps. 再講講陸生, 真係no comment...知識面相對較窄, 邏輯推理訓練不足....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Archiver|手機版|ckin馬友農/william.c 貼文Archive

GMT+8, 2023-6-9 05:14 , Processed in 0.049921 second(s), 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2

© 2001-2011 Comsenz Inc.

回頂部